“下雪了。
” “你...你在哪里?
”“我没有走远。
”“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没有...只有我一个人......”父亲的一哭一笑看着好心疼啊
听着这首写的评论。。
我都不想过多评论这个牛逼电影,只能说是这种朦胧挣扎的感情太戳我的点了,精神享受,精神折磨同时存在,这就是文艺片的美妙之处吗。
感觉这是我第一次真正get到文艺片的那种beauty,也可能单纯是我共情了。
两位主角长得帅的我要死了,他们之间的那种带劲到家的张力也搞得我🤤太牛逼了。
讲道理我这种变态不管是磕纯粹的亲情还是亲情变质都磕得很嗨,感谢牛逼的我同时拥有着两种观察角度,并觉得同样美妙,我真是世界第一大王。
一方面,我认为,那种二人相依为命的亲情实在是非常打动我,也可能是因为我有同样的经历,所以非常能够共情,“我真的很爱那个男人,并且他是我的爸爸”这种比一般父子关系要更加亲密那种感觉,是不会因为关系亲近而变质的,只会更加纯粹,我很能理解导演的想法,我想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独生子们大概也都能明白这种感觉吧😢,会做奇怪的噩梦,也会忍不住跑去讲给他,因为爱而感到心痛和折磨也是真的,妈的越想到这越觉得这片子是真的牛逼,能get到的都能狠狠共情,get不到的大概会觉得一头雾水吧;另一方面就是腐人视角了,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就是磕生磕死,他们之间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感,相互依存的共生之情,太过美丽和悲哀,那种感情是折磨人的,令人心痛的,不能言说的。。
“我真的很爱他”😢讲道理全片二人几乎没有什么肢体接触,都是精神层面的微妙复杂的感情变化,太折磨我了,看的我很挣扎也很emo。。
我以后一定要给这片画同人,设定太他妈的绝了。
妈的,文艺片是什么世界毒品,emo死了。
讲真我很惊讶于这片连be都不是,是挣扎不知何去何从的开放式结局,但是这种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的没有后续的结尾,比直接告诉我be了还要让人忍不住精神挣扎。。
我其实真的很单纯,就像我相信这个城市里有我们看不见的天使,也相信某颗星球上住着小王子和他的狐狸,更相信每个影视作品的结局并不是结局,只是我们看不到后续罢了,我们只是通过镜头和屏幕看见了这些角色生活中的一角,而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在平行时空里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所以我总是会衷心的祝愿,希望在我们看不见的日子里,你们也要过的幸福啊,愿平行世界里没有分离与痛苦。。
😭半夜二编:回看了一下里面那些奇特的暧昧镜头,我真是想说,导演你他妈的有毒吧?
其实我感觉到了这电影基本就是讲亲情的,但是你他妈的怎么拍不行啊,你妈的为什么非要拍的这么暧昧?!
啊?!
这他妈不想歪都难ok?
不愧是你,一己之力让电影带上了同性标签。。
真的我就是说这俩人靠得那么近,盯着对方又不讲话,我寻思眉目传情传的也不会是亲情啊。
不管怎么说感谢我这么牛逼拥有双重视角,不管是相依为命关系极好的父子亲情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乱伦爱情我都能看到并觉得非常之赞。
最后我就是想说,这个电影他妈的有毒!!!
影片里儿子对爸爸的称呼,自始至终都是「父亲(Отец)」——一种显得有些正式却不那么亲密的称谓。
父亲,他总在尊敬他的父亲,可他自身又使与其的关系永远无法成为单纯的「父子」或者「朋友」——很难推断出是谁先默许了关系的变位。
片头的「丛林」之隐喻,私认为是索科洛夫在全篇里做得最好的一个镜头处理。
女性角色在这个家庭里是缺失的、「隐藏起来的」。
丛林,人类初始之伊甸园,却仅仅剩下男性单独存在,且非爱人,而为父子:父子关系便从此错位。
索科洛夫是一位典型的俄国创造者,他总不去明说、从不把一些话搬进镜头里,叫人去猜,叫人去真正地联想。
他的镜头里充斥着大量的远景和环境描写,铺天盖地的雪和了无生气的房子,他对于留白的描写带着很多古典时期的影子。
这点上塔可夫斯基也莫不如是。
儿子在军营里问女孩,我为何就不能同时爱着你们二者,女孩用眼睛回答他:男孩把爱也揉成一团,分不清爱的种类与面庞。
另一值得关注的点,影片拍摄实地似为彼得堡,可片里的父亲和儿子说,他本是为了这位青年而留下,他本可以去大城市谋求好的工作。
还要去多好的城市呢:莫斯科、甚至向西边走去?
导演都没有明说。
他把这座实实在在的城市,用朦胧的镜头雾化成了一座虚拟中的小城。
父亲最终还是在雪天里独自缩了起来。
这个场面我记了十三年。
没有其他的雪的描写比它来得更深刻,也更孤独。
年轻的士兵终将离开白桦林。
附上一篇外网俄文影评:http://old.kinoart.ru/archive/2003/09/n9-article16
><终于给俺盼到了,有字幕版本的《父子迷情》!!!
> OTL具体时间忘了汗),在金属论坛随笔版发过关于父子迷情的介绍(金属论坛上有兴趣八这一卦的孩子可以把版里贴子往下翻翻,尔们会找到的,嗯嗯)。 当时的推荐顶多只能提到画面如何地美丽,气氛如何可爱。 原先没字幕的时候,我一直都以为,这个电影的暧昧是我自己YY出来的,或者说是那些为翻版碟片写介绍家伙们的YY。 结果现在看了有字幕的才知道><,这个电影的暧昧简直已经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无字幕的时候自己YY得根本是小巫见大巫,我还CJ地猜想实际上人家就没啥,事实证明。。。 偶真是太CJ了,嗯嗯。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恶趣味,偶爱父子暧昧>v<哈哈哈。 话说这电影我是大大前天/刚过去的这个周日,才买到的D版,为了“有字幕”而买的,原来那个无字幕RMVB文件还在电脑里没舍得删[——于是电脑就总是爆啊爆啊爆的。。。 OTL就因为俺太多舍不得删掉得东西呀。。。。 ])世界上兴许再没有哪一对父子在孩子青春期后能拥抱得比这一对更多。 当儿子醒来后仍在梦境中沉溺甚至臆想的时候,父亲总是搂着他安慰。 儿子直接对女朋友说:为什么我就不能同时爱你们两个? 父亲对儿子说:我的存在会对你们(指儿子跟他的GF)造成阻碍。 两个人总是近距离注视对方。 看到那种或明或暗的委婉的眼神交换,你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孩子对父亲造成的诱惑多些还是父亲对孩子同样具有着诱惑。 “父之爱,是折磨。 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 ”(好SM的诗。。。 擦擦汗)如果话已经说到这份上,ORZ,你还能当他们之间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么恭喜你,你荣膺“世界上CJ到将近绝种的珍稀生物”之称号。 我喜欢这电影,当然不仅因为他们父子两暧昧着,他们暧昧,偏偏一副欲言又止的样貌,大家心里啥都清楚,口头上“我爱你”好像只是普通父子情,背地里各各心事重重,叫你也很憋屈,也就不提它了。 电影昏黄的调子拍得很美,这是我最爱它的原因,它不像某些电影一样,把什么都拍得清清楚楚,它从镜头上就在暧昧,没关系,我爱它,我从来就不爱一切都交待清楚的画面,该看清的地方能看清就好。 它的场景也很特别,总是在屋顶上,总是有一块架在两边屋顶之间的独木桥般的长木板,人总是在上面险险地经过,好像说人生就是一道独木桥,下面万丈深渊。 屋顶上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圆的平的三角的形状总是让你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些童话故事,我简直要怀疑是不是俄罗斯的房子都这么多姿多彩。 暧昧,并不是一般二般。 美丽,也不是一般二般。 (PS,某欢说这电影很压抑-v-bbb,偶怎么不觉得,偶觉得难得一部俄罗斯片片没有拍得很沉郁呀。。。。。。 在父与子的感情艰难上,它拍得尚算轻松最少比《回归》那部轻松得多了自然自在)
令人惊艳(与诟病)的是,以暧昧的形式讨论孩子终将脱离母体与父母所分离的问题。
孩子终将离开,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暧昧或不暧昧并不能分的如此仔细,如果想探讨其存在的可能性,必然需要将之置于一个特意营造的,暧昧的环境之中。
选择父子,选择如此美丽的演员都是为了放大这种暧昧,让其有迹可循。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少思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暧昧性,但这并不意味它并不存在。
情感去掉名词,究其本源,其组成成分究竟有何不同,亲密,爱,占有欲,嫉妒,或许每种成分比例不同的组合就是各种感情的代名词。
这样来说,不同感情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真的重要么,如此界限。
一个人,如何变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如何从母体分离,到终将脱离。
现实中,纠结于此的,终其一生没有分离而搁置并不感知的人不在少数,而并不感知就意味着不完全的脱离,意味着永远无法是独立的。
而感知之后,脱离就会变成一种痛苦,但不脱离,也是一种折磨。
就像影片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一个儿子的爱是如此折磨”。
这里的“父亲”并不只是父亲,而是父母所代表的母体,而“儿子”则指代年轻的一代。
人们是如何传承,一代一代的活下去。
没有爱,或者说没有深刻的(情感的)纽带是无法延续的,如果只做为纽带存在的话,人不必是独立的,但如果想要作为独立的人,去寻找唯一的那个自己的话,就需然要看到并斩断这种纽带。
这并不意味着再不相见或者毫无感情,而是当你意识到这种分离的选择并做出选择的时候,才存在纽带断裂这一项。
没有意识到察觉到也就没有这一问题了。
我们可以终其一生只做一个纽带么,答案当然是可以。
与其说父亲儿子的爱是折磨,不如说看到这纽带,看到分离的趋势,是一种折磨式的诅咒。
当在阳台上,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并像父亲说自己爱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宣告,你和我的生活都将有新的旅途,新的重要关系的介入,我不是你的,你不是我的。
这种独立的宣言,放在如此的,烟雾朦胧的暧昧环境下,显得如此唯美而忧伤。
电影像是用放大镜和烟雾,去呈现和剥离父母与孩子间的这种徘徊的,持续的,富有张力的关系。
我们与父母,连着相同的血液,像是镜子般对照,又像是轮回。
人爱自己么,如果这一条件是绝对成立的话,那自恋,爱孩子,就是殊途同归,爱着自己的我们,如何放弃自己呢。
“父亲的爱,如此折磨,使深爱他的儿子如此折磨。
”其实看到很多影评里所说的乱伦,特别想为这部片子解释几句。
片子所呈现的父子关系真的过分亲密么,其实并不是,现实中如此的或更甚的并不在少数。
父母对子女的,狂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子女对父母的过度甚至病态的依赖,难道不是比比皆是么。
特别在中国的家庭,活在子女身上的父母,长在父母身上的子女算少么。
只是我们很少去细想,也不敢去深究罢了,这或许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撕掉这种本能的掩饰,拿温情的,暧昧的,扭曲的,或其他放大镜去探究寻找呈现的作者们,无论结局是什么,画,电影,书籍,都不能消除它的存在。
影片中,女友离开儿子的原因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暧昧或乱伦,女友说“女人总是早熟的”已经说明了一切,女友分手的原因,在于儿子没有脱离母胎,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孩子。
而子女相对的总是关系稍显残忍的那一方,就像先开始父亲说有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想要离开,儿子可以坚决地说不允许,而当儿子想明白,对父亲在屋顶表明了想要独立之后,觉得伤心的儿子,挽留想要独自去散步的父亲,也是为了平息自己的悲伤,而这时,父亲选择了回到屋子里,挂起衣服,也是父母对子女的宽容与爱。
就像影片的父亲,自始至终都知道儿子终将离开,而把握选择权的从来都不是父亲,即使有,父亲也会为了儿子,没有做好准备的儿子,而放弃这种权力。
片尾的父亲的梦境里,儿子问父亲你在哪里,父亲回答“I’m not far away’,而儿子再问,我在那里么,父亲回答,“不,我独自一人”。
二刷到这里的时候,心中突然非常的难过。
我们现在是儿子,而有一天,我们终将也是父亲。
虽然片头的部分较受争议,也是影片被赋予暧昧和乱伦色彩的一大原因,但看完整个影片后,我个人觉得,却是为了显示或强调这种父母子女间的这种母体关系所致,是对于母体关系血肉的直接展示,而儿子从梦境中醒来所说的“不,只有我一个人”也是对整个影片,子女终将脱离母体的预示。
如果说演员的肌肉,面庞和眼睛过于惊艳而导致的暧昧与乱伦色彩,和朦胧唯美的画面,我只能说,更多的是导演的个人审美偏好和美学所致。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到了今天,我几乎忘光了《父子迷情》的所有情节,这在多年的看片经历中还尚属首例。
我只记得自己用了两个晚上看完这部片子,第一次在25分的时候停了下来,两天后又从22分看起直至结束。
这两天恰巧自己都困得难受,眼皮始终在睁与不睁的问题上徘徊,再加上生疏了的俄语让我如坠五里雾,挺好的片子就这么浑浑噩噩给看完了。
每当想起亚历山大·苏古诺夫曾为我等小民拍过《俄罗斯方舟》这样的强片(那可真是让人振奋的看片经历!
),而如今竟以这种态度对待他另一部作品,我不觉愧疚起来。
《父子迷情》的宣传语这样写道,“有时他们像兄弟,有时他们又像情人”,此语准确道出了父子俩之间的暧昧。
但影片又绝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出禁忌和色欲的同性恋大戏。
全片只在开场时有一段父子裸体拥抱的镜头,两人的肌肤细滑而有光泽,画面被处理的纯洁朦胧,没有一丝猥亵之感。
而剩下的部分便再找不到任何情欲的戏份,故事围绕父子的日常生活展开,就像世上任何一对平凡的父子那样平淡过活,唯一泄漏天机的则是他们的眼睛。
当初片子送审的时候,审查官员就说“这父子俩肯定关系不正常,从他们看对方的眼神就能看出。
”审片的大人们不全是酒囊饭袋,轻而易举抓住了父子的七寸。
因此你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借以表达内心活动的眼睛所传达出来的东西,要比实际通过行动所表达出来的多得多,即使你把它称作俄罗斯的《花样年华》也不为过。
苏古诺夫的作品兼顾光彩与诗意,拿《俄罗斯方舟》为例,这部用DV拍摄的单镜头长片(全片98分钟一镜到底)从头到尾都不见丝毫粗砺。
除去长达8个月的辛苦调度和计算之外,单就画面而言它便足够精致华美。
无论是对梦境的表现,还是现实世界的折射,通过后期的精雕细琢它一扫DV固有的缺憾,将最完美的画面呈现出来。
而他的诗意部分就一如数百年历史的横断跳跃,洋洋洒洒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生存发展史浓缩在98分钟的影片里,有如一首绵长的史诗,厚重不失典雅。
在《父子迷情》中,苏古诺夫抛弃前作的浩大,而将目光放在小人物的身上。
一般来说俄罗斯导演的作品趋于温和、平淡,偶尔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题材也给处理得温文尔雅。
没有豪言壮语和曲折离奇,最普通的语言和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反而最能反映父子内心深处的强烈激荡。
看他们在黄昏的屋顶上嬉戏,远处是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大海,那画面竟是如此感人。
这时才发现,原来以前一切海誓山盟的台词是如此可笑。
那拙劣的对话远远抵不上这一幕的力道,父子情深尽现于此,还真得是大师的功力。
影片以儿子朦胧、缠绵的梦境开始,在父亲孤寂平静的梦里结束。
在各自的梦里,他们都是孤身一人,在空旷的草地亦或白雪皑皑的冬季,他们害怕失去对方烙印在潜意识中,在一次次的噩梦中重现。
爱与孤独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近处却触而不得。
对于人物的塑造更多的将注意力倾注在父子间含蓄暧昧的情感,在小城阁楼里,古典般的色调,特写镜头的互相凝视,儿子时常在噩梦惊醒前躺在父亲有力安全的拥抱下,这种超脱于父子间细腻真挚又模糊的爱,两个孤独灵魂的契合,女性的缺失,以至于——“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深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备受折磨”儿子一如步入父亲后尘作为一名士兵,也一如父亲对儿子所言:“你以后会老去”,父亲的形象在儿子心目中是沉稳崇高完美强壮的,是不能失去的。
而父亲的孤独忧郁深深埋藏在心里,或许是战争后的创伤,他依旧也不能离开儿子。
他们似乎已经形成精神上的依恋,一种无法割舍的爱,超越情人、亲人、朋友间的任何一种具象的爱。
他们间又似乎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关乎于道德。
父亲的爱让儿子成长,伴随着折磨与痛苦,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不会独自一人”,可是他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也许这是间隔这份不现实的爱最有力的说辞。
父亲进门时,儿子摸着胸口的位置,问父亲“经常都会这样痛吗”,因为告别终将会发生,生而为人,终其一生都避免不了。
父亲同样做了一个沉重的梦,呼应开头儿子的梦,这时父亲赤裸上身在空旷寂寥的屋顶,独自一人。
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父与子》,始于父与子的一场同床异梦。
他们深切地爱着对方,但是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一个人的荒芜。
他们的这场床戏展示在电影的开始,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场貌似父子“做爱”(实际上可能是在挣扎于一场噩梦)的情节在毫不犹豫地隐喻着什么。
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对于苏联的一场难以割舍、却不得不分离的政治隐喻。
不管在政治上具体隐喻什么,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都是隐喻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音与画是间离的,他们各自的梦中都没有对方;他们在逼仄的空间呈现出那么强烈的依恋,而我们在强烈的依恋中时刻都感受着纯粹的父子之爱中的挣扎,正如阿列克谢所说的那样:“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这是俄罗斯人的基督教哲学。
从狭窄逼仄的空间,到爬满电车铁轨的街道,再延伸到远处的城市建筑群,我们隐隐能看到那些能树立威权的大建筑,那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而他们的挣扎,只是在逼仄生存空间外的一场屋顶的游戏和亲密。
电影依旧是俄狄浦斯式的,儿子阿列克谢在進行一场逃离父权的努力,对于父辈代表的历史记忆的窥探和回避。
他们之间借助了父与子同性恋的乱伦关系,展现了性紧张所代表的政治紧张。
电影最大程度地抽离了故事的可能性,克制的镜头语言演进着一个谜一样的梦魇。
借助柴可夫斯基的配乐,让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充满了挣扎与融合的尝试,就像父与子之间的同性感情。
《父与子》充斥着强烈的同性恋隐喻。
《父与子》中的父子既迷恋又拒斥。
真实的外部环境显得迷离而模糊,但是人物的美,通过特写镜头,引发人的欲望。
父与子之间的胶着,传达出强烈的罪恶感。
儿子看着父亲的照片,那是医院照出来的胸部的X光片,不再是衣物遮挡,也不是肌肉遮挡,似乎更加能赤裸裸地分析其本质了。
儿子分析父亲说:“最漂亮的是你,像一棵树,你的两腿是树根,胸脯是树干,双臂是树桠。
”儿子面对父亲,摸了摸父亲,又摸了摸自己,说:“我们两个好……好不一样。
”“你以后会喜欢的,我也是……”儿子说:“这就是你对我所有问题的答案?
”父亲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父与子每个人都藏着深深的焦虑,他们是那么一样,又是那么不一样。
同性恋的身份焦虑,明显有着政治身份焦虑的隐喻。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折磨与煎熬,是他们共同的心理。
这对“仿佛受到了诅咒的”父与子,再也找不到他们的情人和母亲,那个更加古老的俄罗斯母亲,或者他们灵魂上的圣母玛利亚。
他们都梦魇住了,不敢肆意睡去。
他们不仅仅是同性恋,而且还是父子,于是折磨与煎熬就更加深。
他们互相爱,又挣脱不开。
电影不仅展示了一对父与子。
还有一位寻找父亲的年轻人。
寻找父亲的人,想知道为什么父亲会和母亲离婚。
父亲去哪里了,他为什么会失踪,是不是因为父亲杀过人。
他不相信父亲杀过人,即使杀过,他也会和父亲站在一边。
对于逝去的东西的留恋。
或许是指苏联。
不管苏联有没有犯过巨大的政治错误,他都想了解并亲自见识。
这是一种逝去的诗学。
他们隔壁,深深的房井另一面,住着他的邻居,年轻男人萨沙。
“到外面去!
”三个年轻人,在一条架在屋井上的悬空的木板上,互相打闹。
阿列克谢对萨沙说:“永远不要害怕任何事情!
”阿列克谢,萨沙,和寻找父亲的年轻人,开始一起和父亲对峙。
父亲因为危险,教训起了儿子。
三个年轻人开始对付父亲。
“外面”和“风险”,成为父与子之间对峙的导火索。
或许这是新的俄罗斯开始对老苏联产生强烈的敌意。
年轻人开始呼唤父亲的回归,不管父亲有没有罪恶,不管活着的父与子之间的爱多么有罪恶感。
那个寻找父亲的儿子,并不知道他父亲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接到命令并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想杀掉那个给他下达命令的人。
我们只能从父亲的口中知道这是98年,但是我并不知道具体在影射什么政治事件。
但是,两个年轻人,乘坐城市的有轨电车一边游览城市,一边回忆他的父亲。
这时候列宁格勒的城市全景一收眼底。
他们在谈论《浪子回家》的寓言故事。
他们谈到了冬宫镇馆之宝,伦勃朗的那幅《浪子回家》(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这是一个圣经题材故事,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
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
”源远流长的微波细水汇入生命的活体,一脉相承的最初时日又回到身边。
寻找父亲的儿子说,为什么是儿子回家?
应该是父亲回家。
因为儿子知道应该往哪里去,他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
我们或许更加清晰地猜想,父亲已经挥霍尽了资材,应该回归这里,向儿子下跪说:我不配称作你的父亲!
俄罗斯又找到了她延续了千年传统的路。
奇怪的是,2003年,也就是和《父与子》拍摄的同一年,安德烈·萨金塞夫俄罗斯就展示了他的“浪子回家”的故事,电影《回归》,让一个离开多年的父亲回到了家乡。
同样受塔可夫斯基影响的《回归》,和《父与子》有着相同的政治隐喻。
《回归》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它同样讲述的是父与子的关系。
离家十多年的父亲突然归来,打破了两兄弟的和谐生活。
他们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充满怀疑和好奇,又对当年他突然抛开母亲而耿耿于怀。
第二天,父亲带着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找寻一些东西。
在路上,小伊万开始表现出对父亲的不满,认为他们没有父亲的生活也过得很愉快。
他们来到一个大湖,父亲带领两个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驾船来到一座神秘的小岛上。
父亲和两个孩子分开,两个孩子出去捉鱼,父亲去找些东西,孩子们回到与父亲约会的地方时已经非常晚了,父亲大发雷霆,愤怒地责备哥哥安德烈,伊万哭着爬上一座高高的废弃的铁架上。
父亲怕他发生危险也追了上去,结果父亲失足坠亡。
两个孩子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湖岸,就在他们启动汽车,打算把父亲的尸体装进去时,父亲的尸体连同那条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儿子阿列克谢对城中的女友这样说。
他把要来的项链又还了回去。
“受折磨的爱意味着你们并非相等。
你们不是兄弟。
”女友说。
阿列克谢说他梦见了父亲,又梦见了他和女友的儿子。
女友说他还没有准备好要儿子。
她对于阿列克谢并没有信心。
他连身份都不确定呢,也没有从父亲的爱中独立出来。
父亲说,对于你来说我就是兄弟。
阿列克谢不想知道他的童年,那只是父亲的回忆。
这意味着他们要分道扬镳。
他们并不分享共同的记忆了。
他们应该共同建立美好的记忆,共同建议一个安全的堡垒,就像他们再次来到外面的房顶,整部电影父与子之间的美好达到了高潮。
他们不是兄弟,他们是父子,但是他们仍旧可以平等,可以分享共同的美好记忆。
阿列克谢发出了他的宣言:“她想什么,她要什么,我都不感兴趣。
她从来不了解我,我不需要她。
”儿子骑在了父亲的肩膀上,他在飞翔,借着父亲强有力的肩膀,飞得更高。
他要离开这里,离开父亲。
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
儿子说:“我的话对你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儿子像是在试探父亲的心意。
父亲说:“你看上去,就像你的母亲。
上帝把你赐予我,你的一切对我都很重要。
”父亲回报了儿子的心意。
阿列克谢对父亲说,这是萨沙,我爱他。
萨沙对阿列克谢说,他想住到他们家中。
阿列克谢说,你就住在隔壁,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这又是苏联解体后的寓言。
父亲和儿子各自睡去,分别在自己的床上。
父亲梦到了儿子的梦,那片荒原,儿子不在那里。
儿子也梦到了父亲的梦,梦中下雪,父亲就只穿一条单裤,孤独地在冰天雪地中,坐着,那么冷。
他们分开了,却共享了同一个梦境,精神已经融合为一体了。
他们冲破了多么大的隔阂啊!
记不得是多久前看的这部电影,只是很讶异那种缓慢而唯美的情调,很讶异那对如天使般的两个年轻男子竟然是对父子。
从一开始,父亲去探望自己的军校的儿子,调皮而激动的心情像是在等待自己久未逢面的情人。
而儿子出现之后,两个人相对而视的表情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亲切。
那不是父子该有的表情,那是一对挚友方有的心心相印。
想要从电影缓缓流出的情绪中看出什么情节是徒劳的,总结下来,我印象中只有这么几个简单而悠长的片段:父亲在屋顶锻炼,儿子喜欢和他在屋顶踢足球,儿子的朋友从远方来二人在小城内四处闲逛,儿子和女友分手伤心欲绝。
似乎导演不急于想告诉我们,只是想让我们静静地享受着这如水晶般透明的情感。
一切猜忌和暧昧都是有心者的自我意淫。
那对父子就是父子,如同《吉莫尔女孩》里的母女,即使再亲密,也终究是单纯的母女感情。
只是这份爱太平等太美好,让人无法相信而已。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男人都有恋母情节,但是我曾经就很怀疑:难道男人就没有恋父情节?
此话说起来好像极为好笑,很多儿子对父亲的记忆好像只有反抗和叛逆,何来恋父?
但是如果你们仔细想想的话,哪个儿子不曾暗暗为父亲的一句无心的夸奖而欢喜?
哪个奔赴沙场杀敌的男子汉不曾在心底希望得到父亲对自己男人身份的认可?
金庸小说里曾经出现过一种爱,是郭芙对杨过的“仇恨之爱”,这种看似对立,其实质却是内心无法阻止的一种强烈感情的极端流露。
这种爱恨不分的情况,在父子之间似乎更容易得到印证。
俗话说关心则乱。
越爱一个人,就会越想得到一个人的注意,而失败的结果就越容易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恨”的爱。
当你狠一个亲人时,那多半因为你曾经或仍然太爱他。
所以才久久不能原谅。
相对凡俗的父子对抗之爱,《父子迷情》似乎是父子爱的乌托邦,你可以看见父子间的敌视和拌嘴,也可以看见儿子对父亲的不屑和反抗,但是除此之外,夕阳余辉下两个像朋友、恋人般依偎的父子却是世间少有、人间难寻的。
也许,这也是这部电影饱受争议,并奇特的被列入“异色”氛围的原因吧。
影片的画面像极了一幅中世纪浓彩的油画,人物完美的体型如同移动雕塑般在咖啡色的夕阳中尽情展现。
而小电车、缓慢移动的镜头也让人仿佛置身于无人的世外小镇,悠远而忧伤。
电影在冬天结束,那个天台瞭望着一片灰色并满是雪花飘舞的海,那情景曾经出现在我的梦里。
那是一种梦境的真实展现。
但是父子之间其特而如母子般的感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梦境呢?
以此文献给8月8父亲节。
迟到的祝福!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分虚高,太多“政治正确”的加成,其实我想给一星的,不过还是给二星好了,毕竟可能受限于取材、演员、审查制度等,造成没能好好发挥(这又是个政治正确的角度,按照别人的评论,导演是名导,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下面我从几个角度评论一下。
音频:不知道是我的片源的问题,还是此作本来就是这样,感觉所有演员的声音(之所以不说是配音,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是演员演的时候就发音的还是后面补录的),都是跟话筒很近的情况录制的(参考央视播放的外片里的中文配音,大喊大叫时的配音是轻轻的“啊”——因为距离话筒太近,不能大声的“啊”)。
然后我去YouTube去看了下,也是一样的情况。
而且,话赶话,对话间距似乎很近很平均,有点像念稿子。
而且这近乎平均间距的话赶话式地对话,让我分不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虽然可能是我的听力的问题、或者是我不懂俄语的原因、或者是(配音)演员太少或者音色相近,但是,避免混淆,不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的作品应该做到的吗?
总之,我花了远超过我正常观剧(影)水平的时间、精力去弄清楚哪句对白是谁说的。
视觉背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推崇这种灰色调的背景,难道是显得有年代感?
难道是为了衬托悲剧?
可是本剧不需要吧,本身取景就能看出来大概年代背景,其次本身就是悲剧,不知道为何要把观看体验降了(至少我看着挺难受的)。
我们可以对比相同题材下李安的《断背山》,一样的年代剧,但是李安没有刻意去把画面弄成黑白、虚化,就能体现出剧作本身的年代。
其实我很想看看苏联的大城市里,普通市民们的居住环境的,奈何因为背景被处理, 屋顶的灰尘、裂痕之类的东西都很难看到(屋顶的戏真的太多了),其他更不用说了。
演员:配角的演员,选角的时候就不能让我们有点代入感吗?
真的是相貌和设定的年龄不符啊!
阿列克谢的校友、玩伴,能不能选些跟他一样的年纪的演员?
还有那个失踪战友的儿子,那个发际线,这个在我国,看起来都三四十了吧?
而且他还有双下巴。
不是我外协,我只是想说,选角的时候选看起来年轻的演员演阿列克谢,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现代游戏都在不断想方设法让玩家代入,历史更悠久的文艺作品更应如此),反正我看到他出场的时候,角色是战友的儿子,我瞬间出戏了(看起来比Andrei Shchetinin (以下可能用“安德烈”指代)年龄大多了)。
台词:可以不要那么多代词吗?
明明父子之间在进行情感对话,儿子的嘴里突然冒出一个他,或者一个她,这儿子思维这么跳脱的吗?
关键是他爸能理解他和她分别指的是谁!
你们感情这么好很默契我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理解一下观众?
观众又不是你们肚子里的蛔虫!!!
(你们谁是你们自己承认,反正我不是o(╯□╰)o)提到别人的时候能不能用名字啊?
这也抹不去多少他们的父子默契啊。
还有,台词能不能别那么多腻歪,虽然感情好,但是也不要这样一直腻歪啊,表现他们缠绵的对话,不用从头表现到尾吧?
虽然有观众评论是“导演只是想表现他们之间每天的日常生活”,可是我觉得,文艺作品、纪录片、真人秀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分,尤其是在表达时长上。
剧情:主线剧情我先不吐槽,我先吐槽几个分支剧情。
阿列克谢和他的女朋友的支线感情,我觉得有点多余,而且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早恋、用情不专,虽然这条线通过女朋友的离去加强父子之间的暧昧,但是于我而言,他们父子之间已经足够暧昧了,加了这条线反而让阿列克谢的情感光环失色,其次然我觉得阿列克谢对两边都不负责任(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是个军人,但是他是个有女朋友的人——三十岁了还没有男朋友的我正在哭着打下这些字)。
失踪战友的儿子的寻夫之旅剧情,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很幼稚,其中有一段剧情是不断的拉看起来畏畏缩缩的寻亲者到危险的地方,还告诉他要勇敢什么的,不好意思,我觉得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比你这个军人要勇敢多了,勇敢不是表现在不恐高上,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好吧,俄国的导演可能没听过),所以,阿列克谢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哈哈哈。
后面的一小时之约,都没定下在哪见面他就走了,而且阿列克谢后来还找到他了,导演你不是在搞笑吧,台词那么腻歪,这里就这样?
而且后面两个人的游玩,阿列克谢虽然在带路,但是显得他更幼稚,除非导演是在用这条线描写阿列克谢的迷茫,用此线和女友线的描写他变成坚定的过程,可是为什么后面他又说要离开他和他父亲居住的地方(有个计划了,显得自己不迷茫了),还让父亲结婚?
难道不是带着父亲离开那里?
(毕竟开局他就提到:有的人对他们不满)。
邻居支线,这条线挺不起眼的,一开始Andrei Shchetinin在开阔平稳的屋顶展现身材给太阳的时候,邻居在另一处更高的屋脊那里瞭望,似乎是在偷看?
本来我在想可能是我想多了,他可能是在观看日出,但是他在Andrei Shchetinin 进屋之后,他也马上下去了,好个痴汉(妈妈,这里有鸡)。
最后在前两条支线结束的时候,阿列克谢(儿子)让安德烈(父亲)结婚,双方在经历了一场难受的对话之后,旁边的邻居地默默走到一边。
最后阿列克谢叫邻居过来,拥住他们两个,三人抱在一起,在他父亲进屋之后,邻居说:“让我跟你们一起住吧。
”然后在阿列克谢答应之后,又反悔说,我们已经在一起住了啊,隔着一面墙而已,(阿列克谢:“我爸爸只能是我一个人的!
”观众:“那你TMD叫你爸爸结婚干嘛?
”)。
情欲表现:这部片子,整部剧都在围绕这父子之间的感情,又在极度的掩饰,让他们不断地暧昧。
如果说文艺片要暧昧,可是片头的床上赤膊相拥是想干嘛?
有一种为了吸引人而爆尺度又不承认自己不清新不文艺的感觉——我不是在说导演立牌坊,只是觉得表现尺度前后矛盾,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结语这部剧的观影体验,对于我而言,很糟糕:导演在尽量的表现他们的爱,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藏了曲调不了情 ,我猜大概是因为跟我们一样和谐的环境所致吧,还是怕表现出来了所以伤害到“纯洁的”观众?
正如片里父子之间,深爱着对方,又怕给对方带来困扰,直至这种表达不出来的爱伤害了对方。
对此,我只想说,请尽情的说出来吧,这个世界,艰涩难懂的东西太多了,又何必在彼此之间横亘一堵墙,让我看不到你,以为你放弃了我。
迷茫啊
恰似一帘幽梦
首先先夸一下爱情戏,但是看了一头雾水,连叙事都不清楚。
画面精美 剧情晦涩
父子间暧昧不明的情感羁绊。
没看懂
不太懂 = =
片头值得回味10086次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很擦边啊,只看了一半,
有被片头震惊一下....片子真的很含蓄很含蓄,有点冗长....话听不大懂,节奏慢,我竟然差点睡着了....也许不是在这样一个懒洋洋的下午我会爱上这部片子,父子俩人的情感都比较隐忍,眼神多于台词,音乐.场景.尤其是光影效果很漂亮.对于我的感觉来说他们只是亲情太过于封闭了而已,也许这种情况下的父子总会有点么点爱过头的味道.ps.哪个翻译的版本都很orz...
深腐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俄罗斯版马克伯格惹
梦中之梦
父子间朦胧而深情的爱,几段肉搏戏简直让人心惊胆战。我果然还是不适合看禁忌题材啊,画面很美倒是...
迷离
索洛科夫依舊晦澀,一個與父子畸情無關的敘事,但又最大程度地抽離了故事的可能性,克制的鏡頭語言演進著一個謎一樣的夢魘,線索的支離破碎和鏡頭的曖昧讓影片成為一場無意義的解謎嘗試。或者,它依舊是俄狄浦斯,解構與重新闡釋,兒子在進行一場逃離父權的努力,對於父輩代表的歷史記憶的窺探和回避。
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些诗电影了
这个片的颜色好奇怪 三星都不忍呢,那小演员演的这么好。【要是刻薄点就会说好扯淡的。